在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,彭德怀元帅曾由衷赞叹高岗是“对抗美援朝有大功之人”。然而,许多军迷脑海中的高岗,形象似乎总是被简单概括:要么是出兵前的反对者,要么就是后续的后勤总管。这种看法,无疑大大低估了这位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,在志愿军踏上征途前那几个月里,所扮演的核心角色。
事实上,从朝鲜战火燃起到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短短几个月间,高岗不仅是中央战略意图的忠实执行者,更以其超前的战略眼光、务实的准备行动,以及独到的见解,为这场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,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。用句更形象的话说,他至少在三个关键节点上,展现了“定海神针”般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。
朝鲜战争初期,美国悍然出兵,战火迅速蔓延。国内高层对于是否出兵、何时出兵、如何出兵,内部争论激烈。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1950年8月5日,毛泽东主席一份急电,将组建东北边防军、统筹对朝备战的重任,交到了高岗手中。这份信任,既是重担,也是考验。
仅仅八天后,8月13日至14日,高岗便在沈阳主持召开了东北边防军师以上主要领导干部会议。这次会议,不仅是边防军组建后的首次战备会,更是一次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的关键时刻。会上,高岗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,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,充满远见。
他直言不讳:“如果美国侵略者占领了朝鲜,毫无疑问,他们一定会准备力量,来进攻我们的东北与华北,来进攻我们的祖国。”接着他抛出选择题:“那么,我们究竟是让它打下朝鲜,让它准备力量,增长气焰,等它打到中国的时候再去消灭它好呢,还是现在争取主动,配合朝鲜人民军,在国土以外,消灭敌人,保卫自己好呢?”
高岗给出的答案斩钉截铁:“显然地,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,是有利于我们,有利于我们的朋友,有利于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平民主的事业的。”这段话,字字句句都透着他对局势的深远洞察,他敏锐地看到“唇亡齿寒”的战略关联,并提出了“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”的先发制人思想。
这不仅与毛主席的战略思维高度契合,更在当时统一了边防军内部可能存在的思想偏差,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境外作战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准备。可以说,这是在战略层面,高岗为全军将士打下的一剂“强心针”,让大家对即将面对的挑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。
正是基于这份深刻的战略预判和准确的意图领会,毛主席在8月18日的复电中,对高岗的报告给予了“是正确的”的高度肯定。在那个信息不畅、局势复杂多变的年代,能如此迅速且精准地领会中央意图并做出清晰阐释,殊为不易,这足以证明高岗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军事判断力。
高岗的远见卓识,绝不只停留在言语和战略层面。他的第二把“板斧”,是将战略预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备行动,为日后志愿军的顺利入朝,铺设了坚实的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基础。首先,他在“软件”上提出了一项创新,那便是“志愿军”身份的策略。
在沈阳会议上,高岗建议部队入朝作战将“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,穿朝鲜服装,用朝鲜番号,打朝鲜人民军的旗帜,主要干部改用朝鲜名字”。这套方案,不仅是避免与美国直接宣战的巧妙外交策略,更是深刻理解了“人民战争”的精髓,旨在争取朝鲜人民的认同与支持。
这种“入乡随俗”的政治智慧,无疑是高岗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灵活运用和深刻理解,它让志愿军在异国他乡也能获得“人民军队”的根基。更值得称道的是,高岗在“硬件”上的超前准备,更是令人拍案叫绝。要知道,政治局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是在10月初,而毛主席正式发布入朝参战命令是10月8日。
但高岗的准备工作,却要比这早了至少两三个月,显示出他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。朝鲜战争爆发仅四天,即1950年6月29日,高岗就敏锐地预感到即将到来的风暴。他紧急召见第四十二军军长吴瑞林,命令其务必在7至10天内完成军队集结,随时待命。这种“兵贵神速”的部署,为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到了7月中旬,高岗又命令吴瑞林带队深入朝鲜境内,重点勘察新义州、平壤、熙川、江界一线的沿途地形。他们甚至连渡江地点和方式都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评估。这种战前侦察,无疑是为未来大规模部队的快速推进扫清障碍,确保行动万无一失。
在高岗的统筹下,东北军区的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迅速强化。到了9月底,即中央最终拍板出兵前夕,东北军区已储备了令人咋舌的各类物资:食油40万公斤、各类干粮1700多万公斤、食盐40多万公斤、马匹2000只,以及1300多万公斤的马饲料。
所有这些物资都被妥善地存放在中朝边境我方一侧,真正做到了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。除了生活物资,高岗还为边防军调拨补充了一批关键的武器弹药,并大规模整修现有装备。例如,补充了501门大炮、2616挺枪支、200辆汽车及1000余桶油料。
同时,整修大炮494门、轻重机枪763挺、步枪3581支、汽车354辆。这些“真金白银”的投入,极大提升了边防军的作战能力。高岗这些提前数月进行的物质和军事准备,无疑为毛主席和中央最终做出出兵决策提供了强大的“底气”。
如果没有这些扎实的铺垫,很难想象中国能如此迅速且霸气地出兵,应对瞬息万变的朝鲜战局,在极短时间内组织起百万大军。这正是他高超组织协调能力的体现。
高岗的第三把“板斧”,体现在他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深刻认知,以及对部队实战能力提升的持续推动。他没有满足于初步的动员和物资准备,而是着眼于更深层次的军事素养和战斗力建设。在沈阳会议上,高岗就要求各部队会后立即以最积极、最快的态度,雷厉风行地展开各项出征前的准备工作。
东北军区作战部更是在会议结束后便立即组织了一次演习参观,将会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,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。更具前瞻性的是,高岗在8月30日致毛主席的信件中,敏锐地指出了部队中存在的“认识偏差”。他写道:“军中一些干部仍然以过去打日本、打国民党的眼光看待我们今天的敌人,对美军的技术、打法等缺乏认识。”
他接着补充:“同时,也有一些干部对美帝尤其是他们的空军感到有些棘手。”鉴于此,他向毛主席建议,要专门组织人员研究美国人的作战特点,不能掉以轻心。这一建议,击中了当时中国军队的一个痛点: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、拥有压倒性技术优势的对手,如何克服经验主义,树立现代战争观念,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巨大挑战。
高岗的建议,正是对症下药,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。毛主席对此也高度重视,在9月3日给高岗的电报中明确指出:“必须以现代战争观点教育部队,你的意见是正确的。”并专门指示有关人员落实此事,可见高岗的建议具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
这表明高岗不仅能看清大局,也能深入到具体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层面,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。他认识到,仅仅有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,必须知己知彼,用现代战争的思维武装头脑。这种居安思危、精益求精的军事素养,为志愿军入朝后能在极端劣势下创造奇迹,埋下了宝贵的伏笔。
抗美援朝的胜利,是全体中华儿女集体智慧与勇气的结晶。在这场伟大斗争中,高岗无疑扮演了“定海神针”的关键角色。他的战略远见,让决策层看到了战局的未来走向。他的超前部署,为出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时间保障。他对现代战争的深刻认知,则为部队未来应对强敌指明了方向。
正如彭德怀所言,高岗对抗美援朝确实有“大功”。他不仅积极支持毛主席的决策,更以其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战略执行力,将中央的指示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行动。
遗憾的是,高岗后来的政治错误,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在抗美援朝初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。但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,当我们拂去时间的尘埃,重新审视那段峥嵘岁月,高岗在抗美援朝出兵前那“三板斧”的战略价值与历史意义,依然熠熠生辉,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肯定。
湖北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